我使用的跑步APP們:RQ(Running Quotient)、TP(Training Peak)、Strava、Healthfit、Runalyze

我用了大約5套的跑步APP,這些APP分別是:RQ(Running Quotient)、TP(Training Peak)、Strava、Healthfit、Runalyze,每一套都有不一樣的用法。為什麼要用這麼多套跑步APP?

Happy Lee 李昆謀
Happy Lee 李昆謀

Table of Contents

我用了大約5套的跑步APP,這些APP分別是:RQ(Running Quotient)、TP(Training Peak)、Strava、Healthfit、Runalyze,每一套都有不一樣的用法。為什麼要用這麼多套跑步APP?每一家APP的強項都不一樣,目前也沒有哪一套把所有我需要的功能都做到最完整,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真的有這種「做到最完整的」產品,可能也會很難用吧。

其實在開始跑步這一年,認真來說,我大概用了快 20 套的跑步APP。最後才留下來這5套,是經過這一年認真跑步以後,最後得出來算是結論的一種東西,是一種對我個人來說的最佳組合,至少目前來說是這樣。

工具就是這樣,工具要幫得上使用者的忙,而不是讓使用者很忙。留下來的跑步APP,純粹就是這些工具有滿足我的個人需求,沒有留下來的APP也不是這些APP不好,可能很多功能我用不上,可能用起來體感不對,可能跟我的需求不匹配而已,但也許滿足了其他別人的需求。

我對跑步 APP 的需求是什麼呢?最早其實我也是不知道的,我的需求其實是被工具教育出來的。一開始用這些跑步APP,裡面很多的功能也是看不懂,直到學習跑步,越了解越多,就會有一個關鍵時刻,突然理解到某個跑步APP裡面的某個功能的用意,蹦出一個「啊,原來是這個意思」的啊哈 moment,然後才發現,原來我需要這個功能。

所以與其說是我在探索各種跑步APP的旅程,不如說是透過大量使用跑步APP,工具們反過來協助了我,讓我知道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是一個探索我想要什麼的旅程。

這些跑步APP背後的產品設計者,想必都有各自的理念吧。身為產品使用者的我,在那些啊哈 moment 的當下,都會產生一個有很趣的感受,我覺得我跟背後的設計者有了共鳴,我就會覺得這個 APP 設計的很好,就是一個這麼任性而主觀的過程。

跑步數據

跑步APP最開始的基本需求,就是了解每一次跑步的各種數字,像是心律、配速、距離、時間、爬升高度、...等等。這是幾乎所有的跑步APP的基本功能,像我有在用的 HealthFit、Strava、RQ、TP、Runalyze 都有,只是完整度不同。

不過所謂的完整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對當初初學者的我來說根本不知道。就覺得好多的數字,大多數的數字都看不懂,對我就好像沒什麼用。

一開始大概就是看,我跑了幾公里,跑了多久,配速如何,然後看一下狂跳的心律。大多數 APP 都會畫出精美的路線圖,跑完看到那些路線圖,覺得心情很好。

跑步能力指標

進一步的需求,是希望能夠量測自己有沒有進步,跑步的能力有沒有增加。沒有辦法量測的事物就沒辦法管理。

這方面像是 RQ 就直接給了「跑力」這個數字,跑力數字越高,自然跑力越好。TP 跟 Strava ,則是用 TSB model ,算出了一個 Fitness 的數字。需要有一定的跑量跟課表頻率,這些數字才會慢慢的、而且是很慢很慢的往上跑。只要一段期間沒跑,他就會掉下來,看到數字掉下來,就覺得自己退步了,就覺得很討厭,就會想要趕快再去跑,某種程度也是透過數據化的方式,刺激自己要保持跑步習慣。(延伸閱讀:用跑步模型逼自己跑起來 - TSB model

除了自己跟自己比,但對比其他人,你現在的跑力數字,對比其他人是好還是不好呢?像是 TP 以及 RQ 就會直接給一個排行,也就是目前自己的數字,是在同年齡層同性別的族群中,是在前百分之多少,或是後百分之多少,就是看了會覺得...原來自己的體能真差,還有好大好大的進步空間。

跑步技術分析

再更進一步的需求是追求跑步的技術。跑步APP可以給出非常詳細的技術數字,像是步頻、垂直震幅、觸地時間、移動參數...等等,一開始不知道在供啥小的數字,真的要理解這些數字,針對自己不足的部分做調整,還是需要找專業的教練。

經過一年之後,透過教練的指導,慢慢也會注意每一次的步頻有沒有維持好,觸地時間有沒有慢慢變少,垂直震幅控制的好不好,都可以對比每次跑姿維持的好不好。

線上教練

所以另一個需求就是跟教練的互動了。 RQ 就有「線上教練」的服務,透過跑步APP 跟你互動,幫你排課表,引導你做訓練,依據每個跑者的個人狀態,安排不同的課表,調整每個人的弱項。

跑步課表

跑步 APP 也是排課表的好工具,像是 TP 的核心功能就是課表的 Calendar 。課表不是只是安排哪一天要跑,重點是要安排跑什麼,怎麼跑。所以每一個課表,都包含距離、時間,加上配速、或是心律區間的規劃,是要跑有氧的 Zone 2 區間的 Long Run,還是要拉 VO2Max 的 Interval,還有拉乳酸閥值的 Tempo。透過 Calendar 把整個課表展開,可以依據自己的狀況,一目瞭然的做課表安排,做各訓練區間的平衡。排完之後,就照表操課,TP 就會在課表前提醒你,課表後通知你,而且也會有課表完成度的燈號,每個月一攤開,就知道這個月自己這個月有沒有交作業,有沒有偷懶。

如果有一個線上教練,線上教練也可以協助幫你直接在 TP 上規劃課表,也就是你跟教練討論(討價還價?)的地方。

配速區間計算

而要排課表,就要掌握自己的配速區間,例如要排 Zone 2 區間的 long run ,那我現在的 Zone 2 區間在哪裡呢?要排 Interval 間歇跑的課表,那現在強度應該要拉到哪裡呢?

RQ 的配速區間,是會依據他算出來的跑力,自動做調整。Runalyze 的配速區間也是會自動計算,但它提供了五種配速區間的算法。

而 TP 的配速區間,則是可以自己填 Threashold 乳酸閥值,再選擇你想要的配速區間的算法,選好後會試算給你,但自己還可以再做調整。畢竟 TP 最主要的設計,是教練跟你互動的地方,有時候為了訓練目標,可以特定期間的配速區間。

比賽預測與目標設定

參加路跑比賽對自己來說,就是階段性驗收成果。第一次參加比賽破了很多 PB,發現比賽時會激發出比平常課表更強大的潛力。而慢慢才知道,平常的課表練習配速,所有的累積都是為了讓比賽可以跑出自己「馬拉松配速」。

所以跑步APP像是 Runalyze、RQ,都有一個預估表,預估以現在的跑力,跑完馬拉松的預估完賽時間,當然除了馬拉松,還有10KM、21KM等預估完賽時間。這些預估時間都會隨著每一次的課表練習的結果,因為跑力的變化、因為配速區間的調整,而會不同的變化。甚至在 Runalyze 上,以半馬的比賽為例,他會畫出一個曲線,看到因為自己的日常課表練習,預計完賽時間在慢慢縮短。

PB

PB 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一開始跑的時候不太有感覺,直到 TP 開始一直跳出今天課表破PB,才開始慢慢發現PB有趣的地方。

PB 就是自己跟自己比賽,自己破自己的紀錄,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

一般的 PB ,就是 10KM 最佳紀錄、半馬最佳成績,自己對自己比,長年要破PB其實會越來越難。

而 TP 的 PB 設計則是非常的歡樂,讓你每一次課表都有機會因為破PB而充滿樂趣。因為他的 PB 除了分成不同距離的 PB,從400m 到 42公里大概分成了 10個 不同距離的 PB,再依據時間段分成生涯最高 PB,還有年度最佳、90天內最佳,也因此有很多很多 PB 可以刷,一不小心就會跑一個課表刷一排 PB,相當的歡樂。

數據同步

另外這麼多跑步APP,跑步的時候要全部打開嗎?其實這些APP也是可以串連整合的,也就是把所有 Device 跟 APP 之間的數據流連結起來,用數據科學的方法,從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儲存、到數據分析,是個人相當職業病發作的一種表現。

而其中最關鍵樞紐 APP 是 HealthFit。HealthFit 本身可以跟 Apple Watch 的 Workout 完整自動同步,並呈現比 Apple Health 更豐富且更貼近運動所需的數據,並且可以有30多種的數據匯出與同步方式,可以直接把數據跟大多數市場上的跑步APP同步,並且可以匯出所有的數據到 Excel、Google Spreadsheet 等,自己備份或另外做分析。

跑步數據分析

在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跑步數據的分析,有一套非常強大的工具是 Runalyze,懷疑是被跑步APP耽誤的數據科學家,所做出來的工具。

基本的資料顯示方式,所有的欄位都可以自定義,也可以自己調整排序方式。支援許多種圖表的展現方式,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客製化出監控自己運動的各種圖表。

跑步社群

跑步本來是很一個人的運動,我也很享受一個人跑步的感覺。其實也很多朋友會約說,要不要一起跑?但目前我還是很享受一個人跑步的孤獨感。

不過 Strava 作為一個跑步社群(其實是運動社群,還有單車),最後使用起來的感覺還是挺有趣的。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互相 follow,彼此可以用一種不打擾的方式,卻能夠互相鼓勵,也互相刺激,看看別人的表現,想想自己的不足,看到動態牆上好多人,在各自不同的城市,都很認真、很開心的在跑步,打開 APP 看一下動態牆,會有一種被充滿正能量的感覺,比起在其他社群平台有時候會看到很多負能量的貼文好多了。

加我 Strava:https://strava.app.link/ALWwvIVvUIb

Happy Lee | Strava Runner Profile
Happy Lee is a runner from Taiwan. Join Strava to track your activities, analyze your performance, and follow friends. Strava members can plan routes, participate in motivating challenges, and join clubs. Get started by signing up for free.

路線規劃

另外我也很喜歡 Strava 路線規劃的功能。

因為喜歡上跑步之後,不管到哪個國家、或哪個城市去旅行,都很喜歡找一段路跑上一小段,聽說叫做「旅跑」。但總是在陌生的城市,不熟悉哪些路段比較適合跑步,或跑起來風景比較好,Strava 的路線規劃功能可以找到附近的熱門路線,還可以直接試畫一下你想跑的路線,他會試算距離,以及告訴你可能的爬坡高度,甚至會沿路的照片,是由整個 Strava 社群有跑過這個路段的人所分享的。

也就是在陌生城市跑步前先規劃好路線,可以找到舒服的跑步路線,抓好跑步的時間,也可以預先期待會看到的風景。

我的旅跑紀錄在這裡

APP 下載

RQ 跑力 | 跑步科學化分析 | 讓每一秒都變得有意義 | RunningQuotient
幫助跑者認識與剖析自己跑步實力的科學化訓練服務
TrainingPeaks | Streamline Your Training
Achieve your goals with training plans, coaches, and a powerful fitness app for triathlon, cycling and running. Sign up free.
Strava | Running, Cycling & Hiking App - Train, Track & Share
Strava connects millions of runners, cyclists, hikers, walkers and other active people through the sports they love – all on our mobile app and website.
‎HealthFit
‎If you love working out with Apple Watch, but you need more advanced fitness stats, HealthFit is for you. By analyzing the workout data stored in Apple Health, HealthFit provides the kind of indispensable tracking and insights you normally only get from premium subscription services. But if you sti…
RUNALYZE - Data analysis for athletes

相關標籤

🏃 RUN!HAPPYRUN 快樂跑 跑步筆記跑步的科學


頻道影音


主題頻道導覽


頻道首頁 旅跑 路跑比賽 跑步筆記 跑步的科學 Zone 2 最大攝氧量

精選文章

Clicky